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赞助论坛土星守则升级攻略
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
[行业] 论无折边锥壳的磨法

17 1
阿斯米 发表于 13 小时前 |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1. 科学还是魔法
如果有人告诉你,在压力容器里,一台常规设备,通过磨一磨,显著降低结构应力,扩大适用范围,降低制造难度,挣一辆单车的钱变成挣一辆摩托的钱。你相信吗?
我相信很多朋友会不相信。
“压力容器是科学,不是魔法。
打磨提高疲劳寿命可以,但是扩大该结构应用范围,这个不可能的。”
我还要告诉你:
“不仅仅可行,而且写入了规范。”
我估计又有很多朋友如同看到《中医和等面积补强》一样,觉得不可思议。
中医和等面积补强
2. GB/T150 2024的无折边锥壳
在GB/T 150.3-2011和2024版本,对于锥壳大端,是否需要带折边的比较如下。
8f732f3744feeb0887b298e5d60e2ec0.png
在GB/T 150.3-2024中,扩大了大端无折边的适用范围,在满足条件a)的情况下,还可以继续采用无折边的锥壳。
a) 当锥壳半顶角30°<α≦45°时,锥壳大端和圆筒连接处应采用全截面焊透的焊接接头,焊接接头内外表面应打磨成圆滑过渡,其圆角半径ro≧δr,且应进行100%射线或超声检测。
当半顶角在30~45度时,按照GB/T 150.3-2011,需要采用大端折边锥壳;在2024版中,只要打磨大端圆滑过渡,半径大于壁厚,且进行100%RT或者UT,就可以继续采用无折边锥壳。
无折边造价比带折边的加工容易,便宜。有些单位做折边锥壳还需要外协,有时候,因为带了折边,甚至需要补充热处理,或者因为减薄需要增加厚度。
840b5c1a5f1e64825f963ff1cc18dd38.png

规范的确给了一次,磨一磨,利润单车变摩托的机会。
那么为什么可以这么操作呢,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?
3. 理论来源
对于规范的此处升级,可以查看论文:
ce3b542dbb1a4cc4da50ceaf16da1003.png
论文来自王震宇、吴坚、薛明德、李世玉。
文章基于弹性薄壳理论,给出了承受内压的圆柱壳-锥壳-圆柱壳的精确解, 其结果与有限元解在所有几何参数范围内均吻合很好。根据改进的设计准则提出了各种参数下( 包括短锥壳变径段) 基于锥壳精确解的设计方法;对圆柱壳-锥壳-圆柱壳连接处的形式提出建议与设计方法, 使锥壳半顶角扩大至 60°时, 二者之间仍可不带折边过渡段。
d1eb762627a05ae7e96fc5e12bca236e.png
其力学模型如下:
6cf170b5f50fbd6e70206b5f7183cf72.png
理论解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:
c28f818d1f78ef83f67fd1e59422c595.png
结果解读,可以发现有圆弧过渡区,峰值应力显著降低。
748d1a1bb095d8ff599a000c2b495470.png
结论是:
e51bbc153d39e7f883d1a1206ae9d3bb.png
最终规范修订的时候,将大端无折边锥壳扩展到了≦45°。
4. 国标锥壳的问题
无折边锥壳可以通过修磨,使得适用范围扩大,成本降低。
但是国标锥壳最大的问题还是一个:
对于内压锥壳,相同的结构,相同的许用应力,在GB150.3和ASME以及EN13445三种方法中,GB150计算出来是最厚的。
61fad78fa584e62ce68d9dde89100b5e.png
内压无折边锥壳的拯救
如果能把这个解决一下,那么成本将会降更多。

"小礼物走一走,来土星人论坛支持我"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
评论1

sky9628Lv.5 发表于 12 小时前 | 查看全部
论无折边锥壳的磨法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灯 在本版发帖QQ客服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